2025年下半年起,中央多次强调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多部委积极落实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通过专项债推进城市更新、土地回收与保障房建设。这些举措正为市场注入新动力: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工作可为楼市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置业需求,利好需求侧的稳定;存量闲置用地的回收,进一步加快库存下降,改善行业供求关系;城市更新、土地收储所带来的土地要素效率提升,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优质新增宅地。
本文基于各地近600支专项债及3000余个房地产项目数据,分析专项债对稳楼市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1、大量土地收储计划仍有待落实,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提速。前7月计划收储土地4942亿元,但实际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仅2639亿元,其中明确用于土地回收的不足700亿,大量收储计划有待下半年进一步落实,预计下半年发行进度将加快。
2、专项债投向房地产占比上升,土地储备与城市更新协同稳市场。专项债从三方面稳定市场:推进土地收储优化库存结构,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更多确定性更强的商品住宅用地投资机会;发展城中村释放土地效率,为当前的新房、二手房、租房、保障房带来更多增量需求;加大保障房建设覆盖中低收入群体。
3、专项债投资与城市发展格局一致,“人地房钱”联动效应显著。超10亿元地产类专项债的城市多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山海关以南,约四成集中于华东区域,与人口分布高度吻合。
4、北京专项债规模断层领先,TOP10城市占比41%。TOP10城市合计获得房地产专项债融资2144亿元,占全国发行总量的41%。北京以823亿元专项债居首,是唯一超500亿的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更易获得融资支持。
5、专项债长期将拉动8700亿增量新房成交,助力需求侧企稳。2025年地产专项债预计增长超6000亿元,保守估算将拉动8700亿元增量新房交易,约占2024年成交总额的9%,强化市场预期稳定。
6、部分三线城市迎机遇,专项债改善市场长期供求预期。廊坊、岳阳等地专项债规模达新房成交额40%以上,预计长期将带动新房销售速度提升超50%,缓解库存压力。
在2015-2020年期间,与国内城市建设、棚改等项目加快推进同步,地方政府专项债计划发行规模持续快速攀升,短短五年时间,从2015年首次计划发行1000亿元增长至2020年计划发行3.75万亿。尤其是在面对疫情冲击的2020年,地方专项债限额较2019年大幅增长了1.6万亿元。
房地产方面,自2019年下半年土地储备类专项债被叫停,房地产类专项债发行规模反而从2019年的1.3万亿下降至2020年的4556亿。2020年-2024年,我国专项债发行限额一直维持在4万亿元以下。
直至2025年,出于稳经济、防风险需要,国务院大幅提升新增专项债限额至4.4万亿元,不仅重启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并明确增量资金将主要用于房地产稳市场相关领域,如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而5000亿元的新增额度、以及13%的限额增长,均创近六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从各年专项债发行完成率来看,在2020年以前,各地基本在发行计划“上限”完成。结合2022年的超额发行来看,2020-2022年间的专项债发行完成率仍在99%左右,2023年以来,各年的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均略高于当年的计划限额3%以上。
2025年前7月,地方专项债实际发行规模约2.8万亿元,年内大约还有1.57万亿元限额尚未使用。考虑到2023年以来地方专项债普遍超发的实际情况,乐观预计年内还将迎来1.7万亿元的专项债发行。
考虑到2025年重启了土地类专项债的发行,再加上年中城市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明确将加快城市更新的脚步,随着住房保障、旧改工作的进一步提速,预计专项债的发行将在2025年下半年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支持。
2025年前7月,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发行2639亿元,甚至较2019年同期都增长了10%。按照2025年专项债限额提升5000亿元的额度保守估算,接下来至少还将继续发行2300亿土地储备类专项债;按照前7月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发行占比估算,2025年将合计发行5700亿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后5个月还将发行3000亿元。
今年各地在土地储备专项债的使用更加有的放矢、并注重供地时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储备类专项债是用于存量和闲置用地收储,从而优化当前各地的广义库存结构,将旧有的滞销宅地,变为更符合当前高品质住房发展新规的项目出让,在盘活库存的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更多优质新增供应,促进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企稳。
数据来看,2025年以来,各地计划收储闲置、存量用地公告累计4942亿元、涉及2亿平方米土地,但是在发行的2639亿专项债中,只有683亿的项目明确涉及土地回收。预计下半年各地土地回收的推进节奏也将进一步加快。
从发行结构来看,2025年重新启动的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增长迅速,发行规模已占房地产大类专项债的一半以上。同时,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项目融资金额也大幅上升,较2024年同期增长3.2倍。这反映出专项债稳市场的两大重点方向:一是通过土地收储优化库存结构,二是通过发展保障性住房提供更确定的开发投资机会。
1、2025年专项债投向房地产占比显著提升,二季度以来平均占比高达43% 。
专项债投资项目涵盖14个一级分类和50余个二级分类,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包括土地储备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含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保租房、棚改等)。考虑到保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各自涉及量相对较小,为便于统计分析,在本文将其合并为保障房。
2025年以来,专项债发行规模中投向房地产的占比显著提升,2月、6月、7月占比均超30%,而在2024年单月最高仅20%。2025年二季度以来,明确投向房地产类的专项债发行规模为3549亿元,占比43%。
随着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发行的提速,以及城市发展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房地产类专项债发行节奏显著加快。
2025年专项债支持房地产的路径日益清晰:一是加快土地收储类专项债发行,优化库存并增加确定性更强的住宅用地供应;二是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土地效率并释放租房和购房需求;三是加大保障房投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
截至2025年,保障房及保租房专项债占比1.2%,为2024年全年的2倍;城中村改造占比2.8%,为2024年同期的2.8倍。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三类合计占比较2024年提升15.5个百分点,共同推动市场供需企稳。
按2025年专项债限额4.4万亿估算,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获得的专项债融资将较2024年增加6800亿元,保守估算将拉动8700亿元增量新房交易,约占2024年成交总额的9%。
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超过40%的房地产类专项债资金投向了华东地区。在“人地房钱”联动机制的风险管控要求下,专项债投资明显倾向于人口密集的东部省份。
与此同时,各省在分配资金时也积极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注重支持城镇化潜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例如,河北、浙江、山东等省的专项债(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类)在省内的分布较为均衡,并未过度集中在省会城市。
2025年以来,全国房地产专项债融资规模高度集中在头部城市:前十名城市共获得2144亿元融资,占全国总发行量的41%。
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强调要加强挖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发展空间,但经济总量领先、就业机会较多、流动人口市民化空间较大的一二线城市,依然在城市排名中处于前列。
具体来看,前7月北京以823亿元专项债融资居全国首位,也是唯一超过500亿的城市,断层领先。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比高达77%,远超土地收储类项目。在北京202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二级分类中,49%投向了城中村改造类项目,超过棚户区改造、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等排在首位。而309亿的城中村改造类项目融资,也占到全国城中村项目获得融资的一半以上。
上海以477亿元排在第二,主要是土地储备类发行量较高,占比高达97%。年内有68个土地储备类项目获得专项债融资,合计金额462亿元。作为国内仅有的一手房房价指数仍在持续多年上涨的城市,近年来,上海土地市场持续火热,2025年更是拍出了多宗高总价、高溢价地块,而虹口区也是上海高单价集聚的行政区之一。
在合理管控的库存指标、以及持续火热的土地市场支持下,土地储备类专项债的回归,无疑可在较高的安全边际之下,为上海房地产市场带来更多优质增量土地,进一步保障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杭州排名第三,融资规模196亿元,土地储备类同样占比85%。杭州宅地平均溢价率达35%,居一二线城市之首,主城区优质地块普遍受市场追捧,反映其坚实的市场基本面和投资信心。
此外,滁州、温州、金华等7个三四线,这些城市或是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人均收入、外来人口较多,如温州、金华、珠海等;或是仍有较多棚改、城中村改造机会,如廊坊城区可零距离对接北京通州,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开发机会较多;或是自身存量和闲置用地收储,如滁州发行的62亿土地储备专项债中,即有42亿明确投向土地收储,进一步优化行业库存。
分城市能级来看,2025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类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到2562亿元,占比最高达到50%;一线亿元,占比其次;二线亿元,占比最低。
2025年以来,房地产类专项债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并在推动土地盘活、拉动成交增量、改善区域预期等方面表现出促进作用,专项债不仅为房地产直接带来万亿元级别的新增投资,还将撬动8700亿元新房交易增量,为房地产市场注入长期稳定预期。
但要进一步释放专项债效能,还需针对性完善发行节奏、区域适配、风险管控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动专项债从“输血”向“造血”功能升级,最终实现行业止跌回稳。
截至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5年7月份CPI和PPI数据
普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决定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和展望“稳定”不变。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5年6月份CPI和PPI数据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央习主持会议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央习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紧密围绕住房保障、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紧密围绕住房保障、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
9月11日,广州老牌商圈北京路286号和250号北面的两栋建筑,在拍卖中引发激烈竞争。
曾经被开发商紧紧捂在手中的“压箱底”资产,如今成了开发商清偿债务的最后一根稻草。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广州商品住宅可售库存1447万平方米,其中现房742万平方米,占比51.3%;期房705万平方米,占比48.7%。
中国海外发展目前不掌握竞购恒大物业的相关情况,华润置地称相关传言“不属实”。
闵行区MHC10402单元24A-06A地块,土地出让面积9319.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4911.36平方米,容积率1.60。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要在城市存量更新提质与增量小区开发建设中,加快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李殿勋在座谈会上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在城市存量更新提质与增量小区开发建设中加快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加有效推动房地产建筑开发企业转型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翻开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近期,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上仍延续止跌回稳的态势,并且积极因素不断增加。
李宏斌:锚定目标 扛责在肩 主动作为 开创新疆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截至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个人贷款不良率延续抬升趋势,住房贷款、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都有上行信号。
8月29日,上海超20家银行发布公告,调整二套房房贷利率,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也可调整。
2025年上海市政府专项债券(十九-二十三期)计划发行总额159.146亿元。
美国政要发表一些跟汇率有关的言论,希望借此影响国际外汇市场的运行方向,引导美元汇率走势。
消费者对快速配送的需求推高了工业地产的吸纳量,尤其是配送链条末端的小型配送中心。分析显示华盛顿工业地产最有可能因快速配送的迅猛发展而获益。
房产税对整体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东地产财经周刊》(以下简称“《东地产》”)了解到,房产税的征收由来已久,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房产税征收制度已经基本成熟。
为何澳洲房产对中国投资者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澳洲地产业内人士分析:首先,澳洲的低失业率、低利息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空置率,给首次置业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租房比买房贵现在是悉尼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只要首付够了,很多年轻人也纷纷开始进入市场。
近68万㎡防水工程!卓宝科技为阿里巴巴 “北京+杭州” 双总部筑造全方位防护体系
亮相ARCHIDEX,聚焦装配式未来 —— 联塑星舫2025马来西亚国际建材展圆满收官
这究竟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战略转身,还是困境中的无奈豪赌,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