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班子闹矛盾、信访不断,如今中药材基地连成片,50多名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9月11日,在随州市强基层监督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府河镇纪委干部熊梓煜讲述的钰山村蝶变故事,成为当地基层监督成效的生动注脚。钰山村的转变,是随州探索“分类监督”等创新举措,规范基层微权力运行的缩影。
“26个村按风险等级分类,高风险村实行全方位、专项类监督,中风险村采用点单式、高频率的监督,低风险村则运用‘听、访、查、督、验’五字工作法,主动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跟踪办理。”府河镇的分类监督机制,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捣基层治理病灶。针对钰山村这类高风险村庄,纪委监委全程跟踪班子建设、项目推进,推动村里发展香稻种植、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
分类监督实施以来,府河镇新增仙城山万亩油茶示范片、涢潭铺田园综合体等11个集体产业项目,资产总值达600多万元,实现了“监督效能”向“发展动能”的转化。
在曾都区北郊街道,“五字工作法”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焕发新生。黄龙社区通过该方法收回1900余万元无形资产权属,连续三年为居民分红90余万元,“糊涂账”变成了“明白钱”。
“路平了、灯亮了,现在傍晚散步的人都多了!”西城街道白云湖社区沿河小区居民李大姐的感慨,源于“365工作法”的全程护航。这个涵盖日常、专项、交叉的“三类监督”,锁定工程项目、惠民政策等“六个必查项”,兼具信息员、协调员等“五种角色”的工作机制,实现了365天无死角监督。
从老旧小区改造前征集民意,到施工中核查材料标准,再到竣工后评估整改效果,“365工作法”让曾经的“脏乱差”小区蜕变为“舒心院”。
在万店镇,“三亮一评”工作法为和美乡村建设筑牢防线。在李家湾项目中,监督人员发现,用于铺设步道的地砖,质量参差不齐、颜色深浅不一,于是当场叫停项目,督促施工方全部更换,最终让整齐的村居、笔直的道路成为村民眼中的“风景线余个工程项目安全推进,7500万元资金高效使用,背后正是“看质量、看进度、看安全”的刚性监督。
“手机点一点,就能查补贴到没到账,有问题还能直接反映。”随县居民王大哥熟练操作着基层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这个实现政策公开、诉求反映、进度查询、结果反馈“四键直达”的平台,已成为群众身边的“监督哨”。
数据显示,该平台推广以来,全市群众访问量达9.8万人次,办理诉求1343件,满意率达99%;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信访举报110件,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244件。
“连续三年,我们对加强基层监督作出专门部署,推动各地试点从‘单点突破’到‘连点成线’,再到‘串线成面’,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随州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整合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方式、补齐监督短板,攥紧监督“拳头”,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监督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群众利益的“守护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